全球供应链风暴波及澳洲
一场由中美贸易战掀起的全球供应链风暴,正通过错综复杂的产业链传导至澳大利亚千家万户的购物车。从布里斯班到珀斯,从Kmart的货架到Bunnings的仓库,玩具、服饰、汽车等商品价格正经历“过山车式”上涨,部分产品甚至面临断货风险。这场看似发生在澳洲本地的消费危机,其实背后是全球贸易格局正在经历大变动的体现。
价格上涨的具体案例
以割草机为例,这类由500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机械,因美国对越南产发动机、中国产刀片等组件加征10%关税,现在价格直接涨了15%。格里菲斯大学经济学家Alberto Posso指出,零售商的成本压力不仅来自关税,更源于全球物流网络的紊乱。“过去从深圳港到悉尼港只需14天,现在因船舶绕行、港口拥堵,运输时间延长至28天,仓储成本激增30%。”他强调,像Big W这样的企业,为维持利润不得不缩减库存,导致部分商品“从货架消失”。
消费者面临的挑战
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20年新高。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如果中美关税持续,澳洲每个家庭每年要多花1200澳元。其中汽车、电子产品和玩具这三类商品涨价最狠,占了总涨幅的60%。专家说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供应链想“离开中国”,但代价就是东西越来越贵。
寻找解决方案
面对涨价压力,澳洲的零售商们正加速寻找替代方案。Kmart打算把30%的订单从中国转向印度尼西亚;Bunnings则与泰国工厂合作开发电动工具生产线。但这些调整需要时间——印尼的新工厂得花至少6个月才能稳定供货;而泰国供应商的认证流程也得耗时3个月。Posso教授认为短期内的涨价潮难以避免;但长期来看供应链多元化或许能增强韧性。“这是一场全球产业链的大洗牌,”他说,“谁能更快适应规则变化谁就能生存。”他建议消费者关注本土品牌或选择库存充足商品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断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