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

就人口和国土面积而论,德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并不起眼。但无可否认,德国的工业实力举世瞩目,其经济的强劲程度和稳定性令人瞠目。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

即使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集体下滑的当下,德国经济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增长率。这种近乎不竭的经济增长动力,与德国的技术人员息息相关,我们不妨先想一想中国的现状。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不如上个本科的思想根深蒂固,似乎学了技术就要天生低人一等。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前景令人担忧。当职业学校的生源很大一部分都毅然复读,当社会一次次对技校毕业生报以冷眼,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行业的职业缺口会逐渐变大。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

然而在德国,技术人员不仅能够得到相同的社会地位,其薪金甚至普遍高于一般大学毕业生。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能够冷静的根据自身资质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至于被现实所迫抱憾终生。这也难怪,德国人在工业领域能够独占鳌头,不仅技术领先世界,其高素质劳动力也广受赞誉。

德国职业学校之所以能够如此热门,这和德国独特的教育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采取“双元制”,其中“一元”指职业学校,另外“一元”指企业。

受教育者不仅在职业学校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同时在企业内部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凡是在职业学校上学的学生,都会跟培训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起始时间、培训年限等等,其中培训时间每周3天-4天不等。这种实践和理论并行的学习方式能够保证学生所学为企业所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在德国首创这种模式后,不仅欧陆各国纷纷效仿,连日美等国家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时也多有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

那么这种教育模式是如何出现的呢?

“二元制”教育体制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学徒培训形式。由于手工业生产时德国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主要生产形式,因此手工业师徒培训也是德国早期唯一的职业培训形式。学徒一般在12-18岁之间开始接受教育和培训,时间通常为4年,师傅除了传授技艺之外,还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学徒作为年轻的职业候补者,其整个生活都在严格的监督下。可见,这一历史阶段上的职业教育其实已经包含了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

到了19世纪的下半叶,由于劳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在一个工业劳动岗位上往往不需要劳动者广泛的知识储备,转而要求在一个方面训练有素的工人。因此,从学徒培训形式下训练出来的工人所具备的良好素质,促使工业部门把手工业训练的基本结构嫁接过来,并改进训练过程。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大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训练模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不再能够替代技术进步后的新型工具,那双辛劳一生后磨出老茧的手终究败给了轰鸣着的机器。人们意识到,许多问题需要理论知识去解决,因而从1783年实行法定的普通进修学校义务教育,开始了建校的高潮。后来,虽然陆续建立了一些按照职业划分的进修学校,但在当时,进修学院缺乏职业导向,使技术与应用脱节。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劳作学校运动”席卷欧洲。该运动提出了一系列开拓性的主张,包括改革国家官僚主义作风;强化资本主义的自由思想;在进修学校显著地扩大职业定向范围;对于手工业从业者的培训强制实行统一的新方式。

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不仅能扶助中产阶级,也能为平民提供培训机会,双方各取所取,形成双赢局面,这也促使了进修学校后来成为“双元制”培训模式的有力支柱。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

魏玛共和国时期,受当时政治的影响,教育改革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在这一时期,虽然学校培训并不能够完全有效地对接工业领域的需求,但是进修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被大众所认可。

1920年,全国学校大会将进修学校的名称改为“职业学校”,即当下“双元制”职业学校的雏形。到了1969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政府将自己的独特地位在职业培训中建立起来,这标志着德国职业培训传统模式的终结以及新纪元的开始。该法律扫除了法律上的模糊概念,保障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标志着“双元制”教育真正的破茧而出。

到了如今,德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在职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州,各个城市之间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每年为德国输送数以万计的优质人才,让德国经济的血脉永葆活力。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

当下的中国,也在变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也正在发展之路上披荆斩棘。针对德国“双元制”的教育体制,中国也只有积极借鉴,取法他人,希冀能够在时代大潮里中流击楫,弄潮当下。但是中国国内现在在此方面的意识形态的顽疾,薪酬体系的改良,企业人才的引入等等问题仍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重重阻拦,若想顺利变革,仍是征途漫漫。

始发于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