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的导火索
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后,美国高校内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激增。特朗普政府借此指控哈佛等常春藤盟校“纵容反犹主义”,并以切断联邦资金为要挟,要求其整改招生政策、废除多元化项目(DEI)、禁止抗议者佩戴口罩,甚至要求校方向政府提交招聘与录取数据以接受“外部审计”。哈佛校长艾伦·加伯在公开信中直指政府要求“超越联邦权限”,侵犯了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大学的学术自由权。
哈佛的抵抗
特朗普政府随即宣布冻结哈佛22亿美元拨款和6000万美元合同,并威胁进一步取消总额约90亿美元的联邦资金。这一数字无比沉重,相当于切断其未来近两年的财政命脉。但哈佛的底气在于其超53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这一数字甚至超过整个冰岛的GDP,足以支撑其在不依赖政府的情况下维持全球顶尖研究能力。校方在声明中强调:“我们不会为资金出卖独立性。”
学术自由的历史基因
哈佛的抵抗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植于其388年历史中的“真理信仰”。校徽上镌刻的拉丁文“Veritas”(真理),源自1643年建校初期的精神遗产。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肆虐时,哈佛拒绝向“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提交教职工政治倾向名单。而今,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干预,法学院教授尼古拉斯·鲍伊直言:“总统的要求无异于独裁。”
金钱买不走的灵魂
历史反复证明,学术自由与政治强权的冲突从未停歇。哥白尼因“日心说”遭教会迫害,爱因斯坦因反战立场被纳粹驱逐。在民粹主义与威权政治抬头的今天,世界上的所有高校都将面临如何在资金来源与精神独立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问题。哈佛的选择给出了最直白的答案:当金钱与真理碰撞,真正的顶尖学府永远会捍卫后者的尊严。